教育新闻 发表于 2023-10-06
摘要: 随着教育心理学内容的扩充、对其学科性质认识的变化、所持的理论依据不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经历了一个嫂变过程。未来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全人化,教育机构的扩大化和教育内容的新变化,同时要注重教育目标的要求、使用时象的特点且要遵循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多元取向;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从其诞生已有百年的时间,但教育心理学采取什么样的内容体系比较合适,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国内外已经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内容体系,教育公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与特点,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的一门科学。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从梅耶所说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开始走向双向道时期。当前教育心理学所涵盖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兴趣显然比过去宽泛得多,且所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种理论观点并存,研究取向多元化。反映了人们对新的理论取向和研究主题的关注,且改变了以往单一研究取向占统治地位的状态。纵观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至少存在以下五大研究取向。
(一)建构主义取向
建构主义已成为对教育心理学影响深远的一个研究取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给教育心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虽然建构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但它们都强调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达到学习目的,强调合作学习和协商学习等。它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全面的,从教学设计、知识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主体的心理健康到教师的培训等,而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主题,如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教学设计;教师的合作成长;减少教学评估的参照标准等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是以伽达默尔、福柯、德里达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一种哲学思潮,它主张多元化,反对还原论,倡导怀疑、批判和否定,反抗传统等。他们的主张不仅给哲学带来了一场对传统的反思和解构,也给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冲击和影响。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主要表现为在后现代主义指引下涌现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如: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研究以及学科教学心理、网络教学等。
(三)认知主义取向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心理学界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的一支心理学流派。因其对心理学的影响巨大,它给心理学提供了一个连贯而统一的理论观点,是心理学统一的力量。其认知加工方面的研究主题对教育心理学影响深远。如:学习迁移、先前知识的作用、群体练习与分散练习、认知负荷、整体学习和局部学习、信息存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和元认知、记忆术等。
(四)人本主义取向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它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超个人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它强调对人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多元的方法论、多学科的融合、跨文化的整合来达到目的,采用多维度、多途径对整体的人进行研究。因此,人本主义被看作是对教和学中流行的极端机械主义的很好矫正。
(五)行为主义取向
行为主义是 20 世纪中期在心理学界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一种研究取向,甚至到 80 年代早期还有很多关于行为主义的研究报道,当代行为主义已变得非常温和,其忠实拥护者都开始吸收其它理论流派的合理内核甚至进行研究转向,再也没有了几十年前的那种绝对话语权。但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虽然激进的行为主义受到了人们的强烈批判,但行为主义指导的教学设计还在大行其道,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还是主流教学方法。而且,任何一本教育心理学书籍都不可能不谈行为主义。
二、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下学与教过程中个体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近年来, 心理学受当代社会思潮和自然科学的影响, 一些主流心理学家们认为原来心理学所偏爱的真理性、现实性、客观性、因果性和二元性的研究模式束缚了心理学的发展, 因而他们主张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相关学科的冲击巨大,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综上所述,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能会表现出以下一些趋势:
(一)理论观点多元融合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使人们越来越追求多元, 否定一元。几十年前那种仅一种理论流派占统治地位的现象可能再也不会重演, 而是会出现各种流派竞相登场, 并不断相互吸收对方合理内核的局面, 即在多元基础上的融合与交汇。未来这种理论多元与融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二)研究设计质量结合
近些年来, 高科技手段 ( ERP、PET 技术等) 、高复杂性的统计分析方法 ( 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 大量应用, 为教育心理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但也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字化和高科技化的情形。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将一改往日片面追求数量化、精确化、标准化的局面。注重在量化设计的基础上, 增加质化设计,二者结合, 以增强研究的深入性、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研究情境生态化
随着教育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地位的日益提升,社会对其价值期望也逐渐增加。但人们发现, 虽然很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自身比较完美, 却无法解决教和学实践中出现的众多问题, 研究者们也意识到以前的研究有脱离社会现实的缺陷。因此未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将充分
考虑研究的生态效应,即尽量在“自然环境”下, 创设非参与式研究情景, 以探究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心理行为机制。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贴近教学实践, 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
(四)研究视角多样化
当前,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利用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对传统的理论体系进行解构和建构, 以崭新的视角和思路重新审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他们倡导突破传统教育心理学研究视角上的固执、偏狭和窄化, 力主从社会、家庭、个体等多个角度、多种因素、多维空间对教育和教学实践中的心理行为规律进行研究。可见, 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必然是多样化的。
(五)研究对象“全人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张春兴提出的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之一就有研究对象的全人化观。即首先,个体人格的发展应包括身心多方面, 是由整体到分化进行的。其次, 要以社会多元化观点培养所有学生的自适性、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均能学到基础知识、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因此将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将把每个个体都当作有独特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情感体验、个性特征、生理特征和生活经历的整体的、全面的人来研究, 即展现研究对象的“全人化”。
(六)研究方法综合化
这是很多研究者认同的趋势。人们发现, 科学心理学创立之初所倡导的只有实证主义方法才能使心理学成为科学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教育心理学亦如此。因此,将来的研究一定是多种方法综合的, 叙事式、阐释式、建构式、解构式、客观式等方法和策略都将得到肯定,且不同方法可能在同一研究中出现, “各行其道, 各司其职”, 以更深入探究人类心理之奥秘。
三、对未来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思考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表现为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由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心理现象及心理变化的规律。因此教育心理学必将随着社会发展变革对人的要求的变化和相应教育机构的变化而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范围,相应地,其内容体系变化。
(一)教育对象的全人化。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需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扩展到人的一生发展中。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年轻人,而且还包括中年人和老年人。现代社会尤其强调中年人的学习,重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对象不仅是一个信息的加工者和学习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充满需要、富有潜能、具有社会性品质的完整的人。这样教育不仅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高效化问题,而且要研究如何使人的人格健全发展,拥有发达智力的同时保证身心健康。
(二)教育机构的扩大化。教育是一种范围很广的社会事业。学校并不是惟一有效地教育机构,家庭、图书馆等机构,同样起着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化使得教育不应仅限于学校这块狭隘的领域,而是应走向社会生活,为社会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就要求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学校这个特定情景下的心理学问题,同时还要研究家庭、社会及三种情景交互作用下的心理学问题。
(三)教育内容的新变化。教育对象和教育情景的改变必将引起教育内容的改变。教育对象的改变要求教育心理学应该从人的社会适应和全程发展的角度重新安排内容体系。教育情景的改变要求教育心理学从新拟订自己的研究课题。
四、构建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要遵循的原则
人类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如果把一切与教育有关的知识都囊括在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那么教育心理学就不成为一门科学,而成了一个大杂烩。我们认为构建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根据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框架。教育目标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教育心理学为其服务。当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确定以后,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学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学问题。
(二)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的针对性。使用对象的不同,对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需求不同。教育硕士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有待进一步加深且科研能力相对缺乏。为此以教育为对象的教材应在本科师范教育已有的心理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含量,使其通过学习获得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一定教育科研能力。
(三)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从长远来看,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是一个相对稳定且随时代变化的动态结构系统。一般说来,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个别差异、心理测量与评价等是其稳定的、公认的内容,但稳定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教育心理学自身和邻近学科的发展,传统研究领域也会出现新的研究成果。在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时,只有遵循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顺应当时的需要科学地确定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 程刚,曾捷英.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1995(4):247-249.
[2]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MCLNERNEY D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a 25- year retrospective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5, 25(6):585-599.
[4] 郭贵春.后现代科学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0.
[5]几章泽渊,陈科美,钱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t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