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9月6日星期二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精选文章

论学生思想意识上的自我觉醒

精选文章 发表于 2023-10-24
摘要:本文谈论了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况,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很多时候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无法唤起其思想意识上的觉醒。学生要有主动性,情感上的自愿主动和思想意识上的觉醒将使他们进步;老师的科学指导和生活实践对知识的需要也会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关键词:
思想意识;觉醒;主动性;精神需求

从现代管理学原理看,教育是一种有目标、系统性很强的职业,它要求教师和学生有前瞻性,有充分的准备,既能立足于现在,又能面向未来。人本主义原理和系统原理是管理学中两条基本原理,他们在尊重人的自主性的基础上,去激励和引导人走向前进。在学校这个管理系统中,教育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挖掘他们的潜力,使其乐于学习。
一、在教学中,教师的监督不可少,但灌输式教学却违背了教育的发展规律。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中,无论在品德思想还是在意志情感上都富有可塑性,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和科学施教,他们的发展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很多时候,学生需要监督,在课堂上,要是老师不在场,他们会自顾自地讲话,心中毫无纪律观念。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控制力差,一旦老师不在,就不能主动学习。并且,成长期的学生的注意力与他们的年龄成正比,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为10~15分钟,中高年级为20~30分钟,要是教师不懂得相关知识,就不能科学和积极地管理学生。系统学过这些课程的老师一般在教学中能处理学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适当休息之间的关系,做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名师上课的特点在于有着高超的教学技艺,且这段紧张而富有创新性的时间只持续10~15分钟,根据学情,教师会选择一些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放松,如:让学生齐唱一首歌,或者让他们猜猜谜语,或者讲一个有趣的笑话等,学生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了,接着又可以认真地学习和思考。除了教师科学施教外,成功的学习还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关系,他们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等会影响其学习效果。一个落后的学生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如: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力不坚定等。要是教师不顾主客观情况硬向他们灌输知识,那就违背了学生的意愿;教学需要引领,反对灌输。灌输式教学处于“要我学”的低层次阶段,属于强迫教学的范畴。但是,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监督必不可少。没有严格的监督,学生就会变成自由散漫者,严谨的课堂秩序也难以形成。
二、学生的主动性决定上课效果。
上课是项双边活动,师生只有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教师的教育主导要是得不到学生主体的积极配合,教育意愿就很难实现。我们常对那些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冠之以“秋风灌牛耳,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言下之意是他们没能真正地理解所授的知识。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一条就是他们是否能自觉主动地去追求真理,是否有探究新知的热情和勇气,是否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是否能坚决地抵制外在环境的诱惑。一个学生坐在教室里,但心却早已飞出窗外,这种心不在焉的学习态度无法让他获得更多的知识,古人都说“面壁十年图破壁”,没有一点耐心和定力是修炼不好品行的。学习也如此,只要心浮气躁,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钻到知识中去。我曾读过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他在书中谈到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课堂上教师的监督是有限的,大部分时候需要依靠学生的自我约束力;魏老师当班主任时,班级管理权力下放,让班干部代替自己管理学生,对于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要加以必要的处罚。当时的魏书生是全国教育标兵,也是语文教学改革家和教育管理上的实践家,大部分时间花在讲学和开会上,他所教的语文只能利用空闲时间集中讲授,其余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集体解决一些问题。它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远比老师的监督和检查更有价值和意义。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应该具备一些优良的品质,如:自制、创新、独立、勇敢、顽强、善思和进取等,它们所形成的合力就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因为懒惰或者情感上的冷漠,在课堂上抱着任性的态度,把学校规则抛之脑后,该思考的不思考,该写作业的不写作业,他们需要老师的要求、提醒、监督和必要的惩罚,常处于被学习状态。脑科学实验得出结论:人类的大脑还处于继续进化的状态,一般人只使用了大脑功能的极小部分,就连著名科学家也只使用了大脑功能的8%~10%。成长期的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锤炼,只要教育得法,引导适宜,那些看似愚笨的学生也能成为聪明的人。
三、因思想觉悟程度高,好孩子变成了好学生。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会思考,有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一头能拉犁的牛不可能主动去拉犁,除非用鞭子抽打它。可人是有尊严的,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需在集体面前保持人性的高贵,并且人格的独立性和思想的自由性也是不可侵犯的,因而在教育学生时,不能用农夫使用鞭子抽打拉犁的牛那样去对待他们,人类固有的天性和社会法律制度决定了他们无法通过训斥和体罚的方式来发展自己。国家的治理需在法治、民主与和平的环境下进行,教育方针的贯彻更离不开良政善治。家庭作为国家的细胞,它既影响社会的发展,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或阻碍国家的运行。我所读的一些教育著作中都谈到了儿童的学习与成长问题,父母亲和老师要是不能科学施教,他们就会染上坏习惯,情感上变得冷漠和道德上败坏等。例如,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就提到对绅士和淑女的教育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国卢梭的《爱弥儿》、《卡尔威特的教育》和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等都谈到了同样的内容,即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家里的孩子,是在父母亲的引导下学习和发展的,通过亲子夜读,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有趣的故事中,让孩子明白一些生活常识和懂得风俗礼仪。孩子知识少,社会经验不丰富,生活方式单一,他们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不会制怒的家长会让孩子惊惧。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为学校教育做铺垫,在家里表现优秀的孩子,在学校中与老师和同学关系融洽,能包容他人的缺点;反之,在学校调皮捣蛋的学生可以追溯到其家庭教育的不足。教师要相转化一位差生,应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经常和及时地向父母亲反映情况,得到他们的帮助。好孩子有更多的优势成为好学生。学生只有思想觉悟程度高,学校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四、成功的学校教育更多地依靠学生的自愿原则和思想意识上的觉醒。
责任心和兴趣是决定学习好坏的两个因素,一些学生成绩差,主要是对智力劳动没有兴趣,缺少热情,缺乏一种钻研精神。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部分学生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领会不到诗中的意境,当然也就理解不透诗句的意思,我班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没有学生参观过武汉长江边的黄鹤楼,只能通过联想的方式去领略一千多年前唐朝的诗歌文化,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更为困难,想象不出一千多年前在浩荡的长江上一只小帆船是如何过万重山的,品味这首诗的意境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文化底蕴,对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认为已有的知识和所掌握的原理、定理是为新知做准备的。如果学生不能自愿地学习,不主动地研究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思想意识上没有觉醒,那老师的高超的教学技巧也无法让他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无法按下它的头让它去饮水;同样地,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室上课,但不能强迫每一个学生去学习。需要永远走在行动的前头。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差生是无法回避的群体,正因为他们的存在,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也检验了其教育智慧。没有他们思想意识上的觉醒,教师的督促与指导岂能发挥作用?人们常把知识比作甘泉,它会滋润人的心田和丰盈人的思想,但很多学生感觉不到它的妙处,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见证知识的作用,也没有经历因知识缺乏而导致的困恼和煎熬,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学困生感到困惑不解的原因就有结果了。如果不讲究方法,武断地把新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他们会愤怒地把它抛在地上,让老师难堪不已,有时师生关系的紧张就是由学习引起的,一个要求学,一个不想学,无法在教学中建立平衡关系。那么,避免冲突升级的唯一方法就是采取冷处理,对于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不要强求,不要训斥,强行把一碗苦药灌到孩子的嘴里,他会毫不犹豫地吐掉,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怎样让人去吃还得讲究方法,否则,良药也发挥不了它治病的价值,教育更是这样,一味地去激怒学生或者压迫他们学习,只会适得其反。
五、精神需求与良师指导会推动学生快速前进。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种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对知识和精神文化的渴求是获得幸福人生的一种因素,世界既有物质的东西,也有精神的东西,他们共同存在着。一个人专注于物质的东西,就享受不到精神的快乐,例如,美术、音乐、诗歌和思想等,翻开人类发展的历史画卷,一些伟大的文学家、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等,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尼采、马克思、孔子、毛泽东和列宁等,他们的思想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社会的和谐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单纯的物质主义只会使人庸俗,使人的心灵世界更为空虚。人在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后,内心中有精神需求,渴望工作之余能读读书,在节假日去参观博物馆,去听场音乐会,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当学生有精神上的需要时,会主动去探究知识,无需老师监督和催促。人饿了会去吃饭,在思想上荒疏久了,也会产生一种充实心灵世界的动力。学生怎样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无时无刻在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如:工作态度、生活方式和理想抱负等对学生的教育是无意识的 。古今中外的杰出人士在青少年时代都得到良师的教导,古希腊的柏拉图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他热爱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但在知识和道德上从不盲目信从。据权威调查研究,那些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就的人往往在童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师的指导,生活与工作中看似很普通的讲话、做事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必须在少年时代就加以有目的地培养,对他们严加管束和严格要求,矫正其错误的做法。一棵幼树如果因风的吹动或者人为的攀折而弯曲,要是不加以扶正,因无法挺拔地生长而变成一棵弯树。教育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是对自然的矫正,使它符合我们所制定的教育目标。良师的教导就是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努力地去改正。当学生思想意识上有觉醒,就能凭意志力去战胜各种困难。
结束语
教育的成功表现在学生思想意识上的觉醒。我们如果把社会范畴微型化,那么一所学校的生态环境就接近于社会环境,学生是这个环境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行为和思想理念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校的教育目标、办学方针和人才的培养方向产生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一所学校的领导首先来自于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学校的力量来自于教师集体的劳动,特别是他们共同实践与研究所产生的创新思想。当学生抵抗教育规章制度时,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合力,让他们在教育合力的作用下有反省,有改正,有提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漫谈[M]. 漓江出版社,2006.
 

投稿邮箱:dashiyebianjibu@163.com

网站地址:www.dashiyezazhi.com